垃圾分类、污水治理…… “黑科技”亮相成都环博展
发布日期: 2021-07-09 15:18:43 来源: 成都商报

带有运送带的“大家伙”,如何让垃圾分类更加方便?分类后的厨余垃圾,怎样才能处理掉发出的臭味?城镇污水治理,如何保证出水水质更优?

7月8日,第三届中国环博会成都展和2021中国生态环境产业高峰论坛在成都西部国际博览城举行。在第三届中国环博会成都展上,来自国内外的400多家环境企业参展。部分企业带来的环保“黑科技”,吸引了不少现场观展者的目光。

8日下午2点,虽然气温较高,但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观展者热情不减,不断涌入展馆内。在5~6号连接厅刚刚升级的“成渝馆”中,汇集了多家成都市优质环境企业,包括成都环境集团、美富特、中建环能等川内环保品牌企业。

今年3月1日,成都市正式实施垃圾分类,厨余垃圾是四个分类其中之一。在5号展厅内,几个分别装有油、水、渣、干虫的玻璃器皿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观看,通过现场工作介绍得知,它们便是处理厨余垃圾背后的“产物”。据了解,四川汇达通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针对处理厨余垃圾后产物去处、臭气处理等问题,研发了全产业链,在处理过程中通过高温高氧发酵产生有机肥原料、生物转化产生动物蛋白添加(黑水虻全自动养殖)两种工艺,可以解决了厨余垃圾处理难的问题。

在6号展厅,一台带有运送带的“大家伙”同样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,机器内混凝土块、砖块、木块一边运转一边自动分类。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,该机器名为“光选机”,利用视觉和多维检测技术,可以精准识别物料的形状、大小、颜色等特性,将垃圾从物料中筛分出来。可用于建筑垃圾、生活垃圾、电子垃圾等处理分类。“目前已有成都企业与我们建立了合作意向。”

在另一个展台上,成都美富特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一张“特殊膜”也格外显眼。据了解,该公司聚焦特种膜技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,建有占地85亩的特种膜研发生产基地,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拥有反渗透(RO)、纳滤(NF)、超滤(UF)、微滤(MF)全系列特种膜产品的高科技企业。

展会上展出的美富特平板膜(DMBR),是继特种反渗透膜SUPER RO、特种纳滤膜SUPER NF后,开发出的又一特种膜产品系列,具有膜层附着力更强、抗污染效果好、使用寿命更长、出水量大等特点。“美富特平板膜可应用于饮水净化、工业用水处理、饮料、生物、医药、环保、化工等多方面,尤其是在城市污水、乡镇污水、河流河道湖泊治理方面,具有出水水质优、使用寿命长、投资运行成本低的特征。”

榜单

“2021中国环境企业50强”榜单发布

成都环境集团上榜

7月8日,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发布“2021中国环境企业50强”榜单,并对上榜企业授牌。

记者梳理榜单发现,包括中国光大环境(集团)有限公司、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等生态环境领域知名企业均位列50强前列。“本年度的上榜企业中,A股上市公司有33家,港股上市公司有10家,新加坡上市公司有1家,非上市公司有6家。”据环境商会秘书长马辉介绍,其中,营收过百亿的企业有8家,营收在50亿~100亿之间的企业有14家,较去年增加了1家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成都环境集团位列50强,据其所属成都市兴蓉环境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年报显示,报告期内实现营收53.71亿元,较上年同期增长11.01%;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2.98亿元,较上年同期增长20.08%;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2.68亿元,较上年同期增长19.58%。2020年,兴蓉环境各项业务稳步提升,其中自来水供应营收28.66亿元,同比增长2.8%;污水处理业务实现营收15.83亿元,同比增长20.05%,主要源于污水处置量同比增长4.1%至10.3亿吨,叠加价格调整所致;环保业务营收7.07亿元,同比增长28.87%,主要源于新增项目投运带动公司垃圾渗滤液和污泥处置量快速增长。

从年报来看,2020年,兴蓉环境供水项目运营及在建规模逾410万吨/日,污水处理项目运营及在建规模约390万吨/日。后续随着成都自来水七厂三期与广安岳池一期供水项目,以及新津、彭州、骑龙等污水处理项目陆续投产,将驱动业绩持续增长。

访谈

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、西南石油大学教授雷宪章

为成都实现“碳中和”出谋划策

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备受关注,成都如何实现碳中和?7月8日,在成都西博城开幕的第三届中国环博会成都展和2021中国生态环境产业高峰论坛上,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、西南石油大学教授雷宪章聚焦这一话题,为成都实现碳中和之路出谋划策。

“能源的发展和二氧化碳的排放直接相关,碳中和实际上是能源革命,”在高峰论坛现场,雷宪章表示,实现碳中和要从能源革命开始。从四川能源结构上看,清洁能源主要是水电装机,清洁能源的发电量已经达到了90%,这对四川未来的节能减排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。从成都能源结构上看,煤品占18%、燃油占50%、天然气占26%、电力占10%。从成都碳排放量上看,成都碳排放量和人均排放量都是全国十大城市中最低。“这些方面都为成都率先实现碳中和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。”

“成都能源禀赋,第一能源生产占了18%、工业生产占了30%、交通运输占了28%、建筑服务占了24%。”雷宪章认为,成都的能源消费更多用于工业消费和交通消费,交通消费更多使用的是燃油,这就为成都节能减排和实现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提供了思路。成都可以用35年左右的时间做一个中长期的规划,根据这四大能源排放的方向,分期分批制定脱碳时间表和路径图。

在第一能源生产方面,雷宪章认为首先应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和消纳力度。据雷宪章介绍,四川水电资源丰富,有着大量的可再生能源,这样的天然禀赋为绿色制氢提供了绝佳的场景。对于氢气运输的问题,雷宪章也以挪威为例进行说明。“挪威能源禀赋99.5%是水电,在40年前,便在每一个大型水电站旁边建设制氢站,并把氢气变成氨、甲醇等化学产品,解决了储能和运输问题。”

在工业生产方面,雷宪章建议根据四川工业特点,逐步锁定石化工业、化工工业、黑色冶金、有色冶金等六大高碳行业,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方案和相应的措施,逐步解决。

在交通运输方面,雷宪章认为,“成都应制定一个时间表和路线图,在35年内用新能源汽车逐渐替代燃油车。”雷宪章表示,在这35年时间内,成都可以实现产业布局,并且制定提倡清洁出行的相关政策。同时,建设相关配套的加氢站和充电站,并规划相关能源的运输渠道,保证加氢站和充电站的能源来源。

(记者 邓文博)